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分享 | 遇见胶片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中青报·中青网 中青校媒 广东 2022-06-11

萌主有话说

在单反、微单普及的巨大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相机。胶片,曾经的载体,在慢慢被新技术取代的进程中,似乎正在市场中再被发现,特别的色彩和新鲜的过程吸引了又一批人的涌入。

可以说,这是一个过度记录的时代,拍照的成本越来越低,信息的储存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心血每个人包括我,很多时候其实都在产出数字垃圾。我觉得至少自己享受过程,享受着胶片给我的“从前慢”。

听着这首音乐 慢慢读这篇文章 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香港.天星小轮


接触胶片摄影这一年,我几乎没用过数码相机拍照。


平常我总是带着相机出门扫街,跟朋友、或者一个人去。对我而言,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个伴儿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是陪着外地来的朋友的时候,慢慢走着,聊一些以前的事情啦,或者眼下这条道路、这座城市的故事。这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这一年里一卷卷胶卷拍完的历程,那段漫长的日子,在写下这篇分享的时间里,又鲜活地涌上心头。



广州.中山纪念堂


我自认不是善于社交的人,会很感激和陌生人的相遇。此时手上的相机,帮助我缓和了很多的社交紧张感——它可以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话题,借此我可以和很多人比较轻松地聊天。三四十岁的阿叔,对于我手中的相机也会有一种熟悉感。坐在隔壁桌也会饶有兴趣的问一句:”哇,这个是不是奥林巴斯啊“。


身边的朋友笑着说这是我的心头肉,是的,尽管这些老家伙用着有点麻烦——比方说,没有办法自动对焦,按下相册的按钮就看见刚拍到的照片,甚至还要送拍完的胶卷到“相馆”冲洗,等到店家扫描之后才能收到文件,但我依然心甘情愿。


在我看来,遇见胶片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香港.维港 




我与胶片相机的邂逅



高中之前,我并没有接触到摄影,只是用手上的手机去拍一些很普通的纪念照。后来我爸买了一台尼康,但是我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它就吃了灰。


我相信,很多朋友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在第一次碰到相机时十分激动,在抬起相机,尝试着拍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没有多少的动力去学习,于是最后就心安理得的觉得,还是手机好拍,相机就很悲惨的在家吃灰了。


上大学之后,很偶然地看到了胶片相机的广告,于是省下钱买了一台奥林巴斯的om2,此后就开始在没课的日子里外出,时不时地,可以看到我一个人在学校里、广州图书馆、某个地铁站或者某条街游荡,或者单纯在学校里,边散步边捕捉想要停留下来的景象。手头的相机,是属于我的哆啦A梦神奇口袋,给我各种各样的遇见和历程。


说到我手上的第一台旧相机,奥林巴斯OM-2。



因为有A档(光圈优先),并且采用电子快门,所以在光线不足的时候,快门很容易会卡住,需要手动释放,这意味着我对画面失去了控制。对于习惯了数码相机的朋友来说,这是很烦恼的事情,因为一卷135的胶卷大概只能拍出36张照片,废掉的照片让我感觉很糟糕。


(注:由于OM-2机型使用电子线路快门易老化,故障率较高,寿命一般有限。)


深圳.万象天地


然而幸运的是,后来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之后,快门卡住时发出的声音也不再让我失望了。


我开始利用这个看似很棘手的特点。在容许了不确定性之后,她也回报了我很多美好的意外——就像我和她各自退了一步,所以我很感激她的善意;我会一直疼她,也希望她可以陪我很久。


左:广州.TIT创意园

右:广州.中山纪念堂




胶片相机的特别之处



说到胶片相机,跟单反相机一样,它也有画幅大小之分,常见的是135/120这两种。


135对应着我们常听到的全画幅,120则是底片大小更大的中画幅。



很多家庭可能会在箱底放着一台很久以前的老相机。跟家里的长辈聊聊,或许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像我爸在家里就翻出了和我年龄相仿的卡片机——奥林巴斯的 μ ZOOM 140。也有朋友表示家里老父亲十分看不起135,带着摄影老炮儿的语气撑画幅更大的120。


去年中旬淘了台MamiyaRB67,十分沉迷这台有些笨拙感的机子。


相对于价格动辄数万的数码中画幅,中古的菲林相机价格亲民得多。在上个世纪的影楼里,就有一部分使用Mamiya RB67这款机子。现在随着机器的更新换代,又重新流入了闲置市场。因为他的性价比、可靠性,受到了新的青睐。


左图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右图为刚收到MamiyaRB67时所摄


首先就机身来说,这些中古相机多多少少有些很难清掉的灰尘,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故障和瑕疵。家里翻出来的卡片机,镜头上也已经有了浅浅的霉丝。


而我后来收到的这台扛在肩上的MamiyaRB67,甚至在对焦屏上有一角缺损;并且与现在的微单相比,很大一部分的机器并不能自动对焦,拍摄时只能用手转动对焦环,寻找你想要的效果。并且,卡片机在对焦时也容易失焦,在光线不足的时候成像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然而模糊的图片也带着一种复古的氛围。


汕头.一家猫咖


香港.邮政总局




胶片摄影建立了一个“虫洞”



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不能立即看见拍下的照片”——底片需要一个工作室固定时间周期的冲洗处理并扫描的过程,照片才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简单说,就是要等——对,至少等上两三天,至长一周。


在这段时间里,总是满心期待的。可以说胶片摄影建立的是一个“虫洞”,或许也像是隧道,连绵的灯光即将麻木双眼之时,就再次驶入明媚阳光,又或者再次陷入夜色温柔。


广州.五山路


每次在早上醒来,或者即将入睡之时收到打包好的照片文件,终归还是很满足的,毕竟自己的渺小记录又顺利回到了手上,也总是会和工作室的客服说一声谢谢。而这种情绪,和拍摄过程中对于他人、事物的善意和感恩,就是网盘、大数据和信息时代所洗刷的。


当然,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焦虑,觉得待得闷了,也会找个天气好的日子,约上朋友一起去拍照。这样定下约定,就觉得接下来的日子又有了盼头。


香港.维港




扫街拍胶片总能给我小确幸



在很多郁闷的时刻,我总会选择带着相机出门走走。



自己在路上的时候往往喜欢清净,简简单单的一人食也可以很满足。


去年年底去了越秀区一家开了十年的居酒屋,一碗清淡的茶泡饭已经够我惦记好久好久,跟网红店比起来更让我回味。(实际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网红的概念,像这样子的信息流很难让我发自内心去认同。)似乎像这样的比较,也跟胶片数码的关系有点相似。我的选择是这种有些曲折的方式,也很感激这个选择。


珠海.九州港


因为胶片不能即时的成像,所以一般来说拍照不会占去多少时间。渐渐地,我按动快门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去观看、感受自己置身的世界。


去年暑假,在珠海的一天下午,我背着相机走过九州港,有个戴着墨镜的阿姨让我帮她拍一张与背后的渔港的合影。在强烈的阳光和不算猛烈的海风里,她慢慢地跟我讲:“这里的渔港就要拆啦,说是要建多个地标,还要建停泊游艇的码头。”


于是我靠在港口的栏杆边,等在云层穿梭着的阳光重又洒到这些老旧的小船上,按下了快门。之后,我在港口附近的草地坐下,远远地看着港珠澳大桥,看着平静温柔的水面,和朋友打了个电话。


珠海.九州港


取景框里稍微斑驳的视角,加上手动对焦所消耗的时间,从时空上产生了和现实世界被拍摄物体的距离,诗意地描述,即是一个随着反光板升降而开合的“虫洞”。


这样子的拍摄,完全可以称为一种特别的“观看”——我并不能立即看见我拍了怎么样的照片——更多的注意力会集中到世界和“虫洞”的另一端之上。


于是生活里,很多条条框框带来的负担,在这种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放下。


广州.琶洲大桥


拍照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它不应该成为一种攀比,优越感存在的基础——我们都可以拥有自己喜欢并且享受的历程。


广州.华工西区饭堂




Q:

推荐一两款新手可以入的相机?

首先问问看家里有没有压在箱底的相机吧,有的话会觉得很有意思;


用着父辈很长一段时间前购入的胶片相机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确认要购买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便携性、性价比、成像效果的需求来做判断,对于光圈、感光度等概念完全零基础的话,可以考虑卡片机(傻瓜机);


有一定摄影基础,可以考虑镜头模块通用的机型/法兰距满足转接需求的机型,达到一物多用;


或者根据对画幅升级的需求,综合性价比和便携性选择常见的全画幅以外的选择——例如宽幅/中画幅/大画幅。具体的机型可以去知乎/bilibili进行检索,会有更加详尽的介绍。


Q:

推荐一些适合拍照的好去处?

完全可以走到哪拍到哪。生活的真实景象本身就值得回味,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皆如是。现代城市就是一个复杂的材料,需要的是摄影机的减法——取景框是一种收敛的秩序。


广州.琶洲大桥下


Q:

相对于单反或手机摄影,拍胶片要注意什么?

首先是对焦,手动对焦几乎是必修课;


以下图为例,远处水面的高光柔和的映衬出水边单腿站着的人,近处是大剧院预制混凝土粗粝的纹理。由于景深,近处的纹理十分清晰,而远处的人和水面则淡淡地模糊了。


广州.大剧院


再有是考虑到每一卷胶卷的感光度固定,所以换卷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感光度/曝光补偿;胶卷的色调曲线在过曝和欠曝的时候会和平常的图面效果有一些差别,呈现出很特别的色调。




写在

END

最后


记得以前看过《心是孤独的猎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受用:“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在这个信息过载已经成为日常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我来说,胶片摄影不仅是我的选择,也指引着我寻找到了同好,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当然我写下这句话并不带着标新立异和特立独行的心态,更多的是一种感恩。

 

摄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伴随着这一过程也产生了更多的邂逅。总之,我在接触胶片之后,经历了一个“慢下来”的过程。渐渐的,心态也缓和、柔软了很多。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这些分享传达我经历着的愉悦。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摄影分享 | 在人像写真里注入“灵魂”


摄影分享 | 巧用家居小物,宅家也能学摄影拍大片!

摄影分享 | 如何拍出朋友圈绝美的“风光大片”



文字丨吴郁涵摄影丨吴郁涵编辑丨刘子倩责任编辑丨李家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